?
序號 | 獲獎項目(成果)名稱 | 獲獎人 | 獲獎名稱 | 獲獎等級 | 獲獎時間 | 單位排名 |
1 | 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濕地恢復技術研究及應用 | 李小雁(1),黃永梅(6),胡霞(8) |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9 | 1 |
2 | 重大自然災害評估模型與方法體系研究及應用 | 李京(1),陳云浩(2),宮阿都(3),唐宏(5),趙祥(6),蔣衛國(8),岳建偉(9) |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| 特等獎 | 2019 | 1 |
3 | 復雜地表熱環境定量遙感范式、理論與方法創新 | 陳云浩(1),宮阿都(8),李京(10),趙祥(13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9 | 1 |
4 | 黃河流域生態水文遙感監測關鍵技術 | 趙祥(1),宮阿都(2),謝先紅(5),賈坤(6),武建軍(9),李京(13) |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9 | 1 |
5 | 復雜巖性油氣藏生儲巖系評價和預測關鍵技術 | 張金亮(1) |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| 三等獎 | 2019 | 1 |
6 | 生態保護重要區域生態監管業務平臺構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| 蔣衛國(5) |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9 | 2 |
7 | 土地利用/覆被變化及其生態與氣候效應監測模擬關鍵技術 | 延曉冬(5) |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9 | 2 |
8 |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, spatial differentiation,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ultifun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: A case study of 804 typic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, China | 姜廣輝(2) | 山東省三十三屆社科優秀成果獎 | 三等獎 | 2019 | 2 |
9 | 半干旱黃土區土壤侵蝕機理與生態恢復景觀配置關鍵技術及示范 | 趙文武(2),劉焱序(8) |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9 | 3 |
10 | 農業氣象遙感關鍵參數反演技術及應用 | 蔣玲梅(3),徐同仁(4) |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| 一等獎 | 2019 | 3 |
11 | 綜合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重大自然災害應對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 | 史培軍(1),劉連友(4),方偉華(5),王靜愛(9),李寧(10) |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8 | 1 |
12 | 主要農作物面積多維多尺度立體統計遙感調查技術創新與應用 | 潘耀忠(1),張錦水(3),朱秀芳(5),朱文泉(7),岳建偉(8),賈坤(9) |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8 | 1 |
13 |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數字化監管技術研究 | 陳云浩,宮阿都,岳建偉 |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8 | 1 |
14 | 區域水土流失調查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| 劉寶元(1),鄒學勇(3),謝云(5),程宏(9),章文波(10),符素華(11),殷水清(14),魏欣(15) |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8 | 1 |
15 | 城鎮化進程中農戶宅基地退出的決策行為及影響因素 | 宋金平(3) | 山東省第三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| 二等獎 | 2018 | 2 |
16 | 定量遙感產品的真實性檢驗標準與技術體系 | 劉紹民(3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8 | 2 |
17 | 地表水熱關鍵參數定量遙感反演方法研究 | 閻廣建(6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自然科學獎) | 二等獎 | 2018 | 3 |
18 | 茶葉生產氣象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| 孫睿(3) | 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 | 二等獎 | 2018 | 3 |
19 | 基于遙感的冬小麥識別與長勢監測關鍵技術與應用 | 賈坤(10) | 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獎 | 一等獎 | 2018 | 4 |
20 | 互聯網地理空間信息探測發現與安全監管平臺研制及應用 | 董衛華(10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特等獎 | 2018 | 5 |
21 | 草原植被遙感動態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 | 唐海萍(8) | 大北農科技獎 | 智慧農業獎(共享) | 2018 | 5 |
22 | 南方水稻灌區節水減排技術與應用 | 謝先紅(6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科學技術進步獎) | 二等獎 | 2018 |
|
23 | 面向國土空間治理的土地利用統籌協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 | 黃大全(4) |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8 |
|
24 | 非均勻下墊面地表蒸散發觀測與遙感估算的理論與方法 | 劉紹民(1),徐同仁(4),徐自為(5),朱忠禮(6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自然科學獎) | 二等獎 | 2017 | 1 |
25 | 綜合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農業保險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| 史培軍(1),方偉華(3),李寧(6),王靜愛(7),黃崇福(8),葉濤(9) |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7 | 1 |
26 | 城鎮化趨勢下中國基層社區災害風險綜合治理研究--以民政部與亞洲基金會災害管理合作項目典型社區為例 | 王玉海(1),趙晗萍(2),岳耀杰(3) | | 三等獎 | 2017 | 1 |
27 | 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制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 | 陳晉(2),曹鑫(5),陳學泓(10) |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7 | 2 |
28 | 牧場監測管理數字技術研究與應用 | 陳晉(4),曹鑫(10) |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 | 一等獎 | 2017 | 2 |
29 | 多源自主衛星葉面積指數一體化反演技術與多區域應用 | 屈永華(2) |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7 | 2 |
30 | 低滲-致密砂巖儲層綜合表征技術及開發實踐 | 張金亮(2) |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| 三等獎 | 2017 | 2 |
31 | 西藏高寒草地合理放牧與保護關鍵技術及應用 | 劉穎慧(6),朱文泉(9) |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7 | 3 |
32 | 自然災害遙感動態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| 潘耀忠(4),朱秀芳(7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7 | 3 |
33 | 珠江流域骨干水庫—閘泵群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研究 | 張強(4) |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7 | 4 |
34 | 我國主要農作物生長信息監測與綜合評價技術 | 孫睿(10) | 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7 | 7 |
35 | 銀川濱河新區旅游總體規劃 | 宋金平(1) | 國家旅游局優秀研究成果獎 | 優秀獎 | 2017 |
|
36 | 服務于土地利用/土地覆蓋變化檢測的遙感方法研究 | 陳晉(1),陳學泓(2),曹鑫(4),崔喜紅(5) |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| 三等獎 | 2016 | 1 |
37 | 模型云工廠的建造和應用 | 張立強(6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科學技術進步獎) | 二等獎 | 2016 | 1 |
38 | 地物目標識別與三維建模的方法 | 張立強(1),肖志強(4),劉素紅(5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6 | 1 |
39 | 干旱災害監測與風險評估系統平臺 | 武建軍(1) |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 | 銀獎 | 2016 | 1 |
40 | 2014北京市郊區土地利用消長變化監測研究報告 | 劉慧平(4) |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6 | 2 |
41 | 中國土壤侵蝕地圖集 | 謝云(5),殷水清(11) | 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 | 銀獎 | 2016 | 3 |
42 | 變化環境下氣象水文預報關鍵技術 | 段青云(4) |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6 | 4 |
43 | 基于空間信息技術的多維多尺度貧困精準識別與應用示范 | 陳云浩(3) | 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6 |
|
44 | 半干旱區集雨保水與植被生態適應機制 | 李小雁(1),史培軍(3),馬育軍(4),高尚玉(6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自然科學獎) | 二等獎 | 2015 | 1 |
45 | 快速城鎮化地區土地利用轉型與優化配置研究 | 劉彥隨(1),宋金平(3),姜廣輝(8) |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5 | 1 |
46 | 中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統計遙感測量業務系統 | 潘耀忠(1),張錦水(2),朱秀芳(3),朱文泉(4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一等獎 | 2015 | 1 |
47 | 全球30米多地表覆蓋遙感制圖關鍵技術與產品研制 | 陳晉(2),曹鑫(6),陳學泓(16) | 測繪科技進步獎 | 特等獎 | 2015 | 2 |
48 | 基于城鄉統籌視角的國土空間優化模式與政策研究 | 梁進社(2),戴特奇(4),張華(5) |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研究成果獎 | 三等獎 | 2015 | 2 |
49 | 陸地表面溫度熱紅外遙感反演機理與方法研究 | 閻廣建(5) |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| 三等獎 | 2015 | 2 |
50 | 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 | 武建軍(7) |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| 一等獎 | 2015 | 7 |
51 | 城市濕地生態環境綜合評價體系理論創新 | 陳云浩(1),蔣衛國(2),李京(6),李曉兵(7) |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4 | 1 |
52 | 基于多傳感器信息的地表地物建模與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 | 張立強(1),肖志強(5) |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(自然科學獎) | 二等獎 | 2014 | 1 |
53 | 復雜空間數據智能處理與建模的理論與方法 | 張立強(1) |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 | 創新獎一等獎 | 2014 | 1 |
54 |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方法與實踐 | 何春陽(3),徐偉(5) |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4 | 2 |
55 | 北京市產業布局與功能區劃統籌研究 | 梁進社(4) |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 | 三等獎 | 2014 | 2 |
56 | 青海湖周沙漠化綜合防治研究與試驗示范 | 魯瑞潔(3) |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4 | 2 |
57 | 西藏高原缺資料地區HIMS水文過程模擬及突發性山洪風險預警研究 | 劉慧平(8) |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 | 二等獎 | 2014 | 3 |
58 | 市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方法與實踐 | 姜廣輝(6) |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| 二等獎 | 2014 |
|